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概况

本研究所成员积极承担土木工程人才培养任务,认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借助研究团队的科研能力优势,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开设《结构减震控制理论》、《结构随机振动》、《地震工程学》、《结构健康监测》、《高等结构动力学》等课程,主讲本科生《弹性力学》、《结构动力学》、《结构优化设计》等课程。本团队负责的《结构力学》、《结构优化设计》等课程被评选为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先后获得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和教育厅级奖各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10余项。在本科生、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留学生教育方面都承担着主力军的角色。其中《高等地震工程学》、《结构振动控制理论》、《高等结构动力学》等博士生课程融入了候选人的创新理论和团队获取的西部灾害案例,成为特色课程。2015年,《地震工程学》被评为研究生校级重点学位课程。2016年,《地震工程学》又入选教育部研究生重点建设课程。而《结构随机振动》、《结构可靠度理论》等几门硕士生课程是国内少数几所院校开设的具有前沿性的结构工程和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为西部学子创新研究培养了理论基础。

借助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新技术新人才基金(简称“双新”基金),招收国外博士后访问学者,先后资助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理工大学的副教授Fatih Sutcu博士、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土木工程大学助理教授Andreea Dutu博士、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助理教授Fernando Moreu博士和香港理工大学Masoud Sajjadi博士等,作为海外博士后访问学者与团队开展合作研究,在土木工程学科树立了高水平人才国际化培养的典型。

在学院率先开设双语课程,《结构优化设计》成为土木学院第一门开出、并且坚持了21年的双语课程,也是全校范围内为数不多的。考虑到西部院校学生的外语基础,团队利用课外时间给学生安排结构专业词汇强化,后期又为每届的优秀学子安排双语开放活动,把结构优化分析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结合起来。

为了扩展学生学术视野,每年还邀请国外专家、外籍教师和留学生走进本科生课堂。邓学晶、狄生奎、韩建平、程选生、刘彦辉、李万润、党育等多名优秀学子,现已成长为本单位的技术骨干青年教师,就是受益这种培养模式的典型代表。韩建平曾在课题组自筹经费资助下赴日本短期研修。党育曾在课题组自筹经费资助下赴哈尔滨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分别参加减震控制模型试验观摩、隔震技术专题研修班,后又借助日元贷款项目的机会赴日本短期研修,成长为在隔震设计方向独挡一面的青年专家。程选生曾在课题组自筹经费资助下赴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分别参加有限元分析专题研修班,在液固耦合振动方面的学术研究水平显著优于同龄人。在2008年北京召开的第14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上,博士研究生刘彦辉获得中美联合设立的“刘恢先地震工程奖学金”,是近年来西部院校博士研究生中第一个获得该项奖学金的优秀博士生。李万润借助香港理工大学与兰州理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机会,在香港理工大学的奖学金资助下,完成了博士学位研究,并参与了广州塔、深圳证券中心等知名工程的地震响应监测。2016年,博士研究生赵丽洁、硕士研究生刘路路分别获得甘肃省优秀博士论文和优秀硕士论文。

 

下一篇: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