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8-31日,应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减震隔震技术研发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甘肃省抗震办公室联合邀请,北京建筑大学伊廷华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吕大刚教授、西南交通大学潘毅教授等几位优秀中青年学者做客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研究生暑期班,为西部土木工程研究生学员和部分优秀本科生代表做学术思维拓展报告。报告在兰州理工大学兰工坪校区红柳梦工场学术报告厅举办,土木工程减震隔震技术研发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负责人杜永峰教授主持报告会,土木学院副院长李万润教授介绍报告专家的学术业绩。
伊廷华教授做客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研究生暑期班
7月28日下午,伊廷华教授不顾舟车劳顿,克服航班不正点带来的不便,从机场赶到会场,做了题为“桥梁承载能力快速评定理论方法、技术装备和工程应用”的学术报告,从中美桥梁状态评定现状对比讲起,介绍了轮载-轴载联合等效的车桥空间耦合力学关系表征、基于影响面的桥梁状态快速评定理论基础、评定标准制定、软件开发和装备研发等创新点。显示了报告人在结构健康监测方向的研究水平,对我校相关研究团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伊廷华教授做桥梁承载能力快速评定理论方法、技术装备和工程应用的学术报告
7月31日上午,潘毅教授做了题为“泸定6.8级地震减隔震建筑震害调查与分析”的学术报告,介绍了2022年泸定地震的震害调查,特别是对震中附近两栋减震隔震建筑震害调查的成果,展示了疫情背景下现场调查的实施过程和遇到的困难等。用详实的数据,分析高烈度区减隔震建筑的震害特征,总结低烈度区减隔震建筑存在的不足,并从设计施工、产品验收和运营维护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是我省今年针对泸定6.8级地震减隔震建筑的一次深入专题研讨,十分珍贵。
潘毅教授做泸定6.8级地震减隔震建筑震害调查的学术报告
吕大刚教授做了题为“地震易损性的数学模型及其数学基础”的学术报告。结合在土木工程地震易损性和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经验,介绍了常见地震易损性的数学模型和对应的数学基础。报告理论层次高,切合西部地区防灾减灾研究生科研工作的理论基础需要,解答了研究生们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困难,显示了高水平研究工作的理论工具价值。
吕大刚教授做地震易损性的数学模型及其数学基础的学术报告
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研究生暑期班是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新技术新人才基金(简称“双新”基金)的品牌学术活动,从2009年开始举办,疫情期间的三年里大部分转为线上,今年开始恢复线下会议。本次报告会是2023年第四场,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有400人次参会。李月霞主任科员和刘宇鹏工程师等省抗震办技术管理团队代表、西部减隔震行业技术中心副主任程选生教授、西北民族大学吴忠铁教授、广州大学刘彦辉教授、郑文智博士和我校土木学院李喜梅副教授、洪娜博士、李晓东副教授等青年学者现场参会,省内设计、施工等工程单位的技术人员和新录取研究生代表线上参会。与会研究生踊跃提问,向报告专家请教所关心的分析建模、现场测试和模型试验等问题。
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研究生暑期班学术报告会线下会场
部分现场参会青年学者和报告专家合影
伊廷华个人简介:
伊廷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长期致力于“桥梁健康诊断”理论方法、技术标准和工程应用研究,主持国家973计划青年科学家首席项目、国家基金委首批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等,成果在广州珠江黄埔大桥、宁波象山港大桥等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以及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兼任国际智能基础设施结构健康监测学会青委会主席、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常务理事等。
吕大刚个人简介:
吕大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长聘教授。担任国际结构安全性联合委员会(JCSS)等6个国际学术组织委员,以及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随机振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主要从事土木工程结构与重大基础设施的多灾害安全、风险与韧性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课题各1项。培养毕业博士20余人,硕士80余人。出版专著4部、译著3部,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被SCI收录60余篇。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
潘毅个人简介:
潘毅,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任抗震工程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四川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全国"建筑结构行业杰出青年"。主要从事于建筑结构的抗震鉴定与加固、建筑物隔震减振技术、古建筑修缮与保护研究,参加了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尼泊尔地震和九寨沟地震的抗震救灾工作和震害科学调研。长期致力于结构工程的抗震设计、鉴定与加固的教学、科研与工程实践,培养研究生近40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研究项目、四川省科技计划等十余项课题的研究,发表论文150余篇,授权专利8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