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公益基金 > 正文
公益基金

建工七七基金

        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七七级校友不但是业务上、道德品质方面非常优秀的一届,也是凝聚力很强的一届,更为重要的,他们是关心母校、热爱母校的一届。1994年,得益于李俊、孙荣镐、金德保、刘常朴等一批热心人的联络和组织,成立了建工七七级同学联谊会。1996年,为在迎接母校79周年校庆的活动中表达建工七七级校友对母校的爱心,同学联谊会发起成立了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七七级校友奖励基金,由个人捐款为土木学院的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设立科研和教学研究课题。这一倡议很快得到了在全国各地工作的该届校友的热烈响应,无论是在兰州本地,还是远在广东、海南和青岛等地工作的校友都为本项基金踊跃捐资。一时间,一张张满载对母校深情厚意的信函和汇款单从祖国四面八方、甚至从国外飞向母校,有许多校友还在千里之外专门打来电话表达对母校的衷心祝愿。截至2006年初,这项基金的捐款和运营总额已达16万4千多元(其中,净捐款额为148615.61元,自1997年以来,共收到六笔银行存款利息4578.73元,学院经营的前7年利润10500元)先后资助土木学院15名青年教师科研起步。
    这一届校友中,屠锦敏、冯大安、张恩海、许振铎、卢海涛、李俊、孙荣镐、金德保、韩丽霞、张忠敬、张一诚等校友都有很强的号召力,不但对同学联谊会的事情非常热心,而且始终把母校的事业挂记在心头。他们无论走到哪里,总是把母校事业的腾飞宣传到哪里,同时也一直把建工七七基金宣传到哪里。当得知同学联谊会发出了成立建工七七级基金的倡议后,屠锦敏校友立即拨出专款1万元,并且个人捐款1000元,奠定了本项基金的基础。张忠敬校友为母校争取到10万元的专项拨款,用于土木学院的办公小区—槐园的建设。虽然这笔资金没能进入建工七七级基金,也没能因这笔资金为他个人在建工七七基金中留下姓名。但这项拨款是作为本届校友向母校献爱心、设奖励基金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开始筹划的,他为母校事业的支持同样是令人难忘的。
    甘肃省电力公司的李俊校友在本届校友中有很高的威望,其专业技术能力和经济眼光两方面的特长都很突出。他的爱人徐琳也是同一届校友,他夫妇两人一直热情支持母校的办学事业,多次带头捐资土木学院的硬件建设。1996年,土木工程专业要接受国家建设部国际接轨评估,急需为土木工程专业建设计算机房,而面临的困难是经费不足。当时,大多数人的月工资只有不到二百元。李俊同学得知土木学院的经费困难,他们夫妻两人毫不犹豫地给母校捐款1000元,这在当时,相当于一名教师半年的工资。李俊校友最早联络这一届校友,并被大家推选为建工七七级同学联谊会的第一任会长。也正是李俊校友,提议设立建工七七基金,召集同学联谊会的有关人员起草倡议书,并且额外出资200元,用于邮寄倡议书等联络事宜。在建工七七基金的实施阶段,李俊校友身体力行,夫妻两人总共为该项基金个人捐款达41000元,占目前该项基金捐款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
    冯大安、张恩海、李潇、李捷、章钢、肖盛兰校友在外地工作多年,袁筱琳、王保安、包振民在国外工作很多年。但是,无论在地理距离上和母校相隔多么遥远,他们对母校的感情随着岁月的流失不但没有退化,而且还越来越深厚,一有机会来兰州就找机会看看母校的发展现状。冯大安、张恩海校友多次回母校参加了建工七七基金的一些重要会议和活动。袁筱琳、王保安校友甚至奔波千万里,专程从国外回到母校参加活动。1998年学校校庆时,本届校友中有50多名回母校,大多数都为校庆活动和建工七七基金同时捐款。2001年,建工七七级同学联谊会在兰州举办毕业20周年大聚会,同时也为建工七七基金的第四批(2000和2001两个年度)获奖者举办了隆重的颁奖大会。会议结束后,冯大安、张恩海、李潇、袁筱琳、韩丽霞、卢海涛、孙荣镐、金德保、郝华、韩彦博、马统国等校友都纷纷回到当年上课教室—七号楼的大教室里,他们都回忆20年前上大课时的感觉,坐到从前的位置上,照相留念,寻找当年的感觉。随后,大家都一块参观当年栽过树的后山。校友们在学校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显示了对早年在母校学习生活的眷恋和怀念。
    海南的冯大安校友每一次来兰州,总是惦念着回母校看看。他回兰参加2005年度建工七七基金年度董事代表大会的时间非常紧张,但那时学校的西校区刚建成,他挤出时间参观了西校区,感慨母校事业的飞跃和新进展。在年度董事代表大会上,他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和屠锦敏校友以“马”为题,调侃人生、工作之变化,使会场气氛转为高潮,让校友们参会感觉乐融融的。他在许多不同的场合呼吁扩大这项基金,不断动员其他同学为这项基金捐款。而且他本人多次带头为建工七七基金大额捐款,截至2005年底,他个人捐款的额度已达到8000元。
    在长春工作的李潇等校友因经营工作繁忙,未能返校参加校庆,99年春节回兰州与同学相聚是毕业17年后第一次,他一次就为建工七七基金捐款5000元。在美国工作的袁筱琳校友,得知建工七七级捐资设立奖励基金的消息后,为赶在校庆之前将捐款寄过来,特地从美国用特快专递将500美元汇票寄了过来。在新加坡工作的包振民校友春节前看到校报上的校庆专刊上登的建工七七基金成立的消息后,立即给校内联络小组打来电话,表示很高兴了解了母校和同学们的近况,当即托他爱人寄来1000元捐款和100元基金募捐联络费。在斯洛伐克工作的王保安校友,1999年9月份回国探亲,仅仅是路过兰州,没有停留,却专门托人送来给建工七七基金的捐款1000元,今年又为本基金大额捐款,累计达11000元,并且承担了基金部分资金的经营工作。在甘肃金诚建设监理公司担任总经理的尚建忠校友在本专业领域内自主创业,很有成效,近年来和母校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他先后为基金捐款5300元。在南方工作的章钢、肖盛兰、李捷、何维国等校友回兰州的机会特别少,但他们都一直关注母校的发展,个人为建工七七基金捐款都在1000元以上。在福建工作的季忠旭、沈俞媛,在广东工作的胡逸萍、刘敦辉、白海宏、马爱萍,在青岛工作的杨晓明、文志刚,在北京工作的张长江,在四川工作的黄金益,以及在平凉工作的王孝等校友不但个人捐款500元以上,还给母校发来了热情洋溢的祝词。
    在深圳工作的张恩海校友23年前脱下军装,带领全团官兵集体转业,成了深圳特区建设及开发的招荒者,历任深圳市重点项目办公室主任等要职,对深圳市的建设及规划如数家珍。每逢校友赴深圳参观考察特区,他都尽力派车陪同,给予热心接待和帮助。他多次为建工七七基金捐款,额度已达4000元。
    省轻纺设计院的孙荣镐和省建设咨询设计公司的金德保两位校友分别担任建工七七级同学联谊会的第二和第三任会长。在他们的任期内,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不但使得这一届校友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而且校友们每次聚会,都非常认真地讨论建工七七基金获奖者的业绩,履行基金运行的审查和授奖程序的审查义务。孙荣镐、金德保、郭运、陆建锟、裴根喜、赵友普、火宏等几位同学联谊会的组织者更是做了大量工作,他们担负了大量的联络和宣传工作,每年都为邮寄大量的信件耗费许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孙荣镐、金德保、韩丽霞等几位校友把基金会的工作做得十分细致,每收到一笔捐资,不论数额大小,总是把时间、捐资方式、单位等登记得一清二楚,而且还把回每一封信的时间一条条记录得完完整整,真正做了保证校友们的爱心钱,血汗钱来得清楚,用得明白。
    韩丽霞校友虽然没有直接担任过建工七七级同学联谊会的会长职务,但她在校学习期间和毕业后,一直和本届校友保持着广泛的联系。她为人热情、诚恳,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多年来一直担任着本届校友信息中心的角色。许多校友回兰州,很多都是首先和韩丽霞校友取得联系。校友们互相查找联系地址和电话,大多数也都总是能从韩丽霞校友那儿获得满意的答案。多年来,韩丽霞校友一直无私地支持建工七七级同学联谊会每一位会长的工作,支持建工七七基金会每一位组织者的工作。2000年,韩丽霞校友被推选为甘肃省土木建筑学会秘书长,2002年又被推选为甘肃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兼秘书长。在行业内有了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她更加关心母校的事业,更加热心同学联谊会和七七基金的工作。平时,在工作岗位上,她公平处事,团结全省土木工程界的所有专家学者,凝聚来自各个高校、科研院所,乃至全国不同地区同行专家的力量,为甘肃省的土木工程学科发展和学术水平提升共同奋斗。她不断学习新技术和新知识,努力使自己的思维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跟上科学技术进步的步伐。正是在她的任期内,甘肃省土木建筑学会建设了专门的网站,有了对外宣传和学术沟通的高科技平台。也正是在她的任期内,省土木建筑学会国际学术交流呈现了空前活跃的态势。现在她工作更忙了,时间更紧张了。但在工作之余,利用重要的节假日,她总是尽力热心倡议和组织基金会的各种联谊活动,她个人为本基金捐款1500元。
    在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兰州公司工作的许振铎校友是在兰州工作的本届校友中事业成功的典范。他在省内最早从事有一定规模的房地产开发,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许振铎校友学识渊博,在上大学期间就给同班同学做谜语知识讲座。他先后在多个岗位上工作过,由于他把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人文背景结合起来,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但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一直心系着母校的办学事业,热心支持建工七七基金的每次活动,并且用实际行动关心建工七七基金的发展,他多次给本基金捐款,累计达到15200元。
    身为甘肃中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屠锦秀校友是一位事业心非常强的女强人。80年代初她刚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就赶上改革开放的起步。她先后担任过几个地方企业的领导。在每个工作岗位上,她都以有远见、有魄力和不怕吃苦赢得了同事们的尊重。随着工程咨询业的兴起,她抓住机遇,艰苦创业,借助自己专业知识和在建筑经济领域积累的经验,成功地创办了技术型企业,取得了不凡的业绩。听说本届校友捐资设立建工七七基金的消息后,她非常热心地给予支持。屠锦秀校友多次给本基金捐款,总额达到15100元。屠锦秀同学还在多种不同的场合颂扬母校对自己的培养之恩,她不止一次地说过:“没有母校的培养,就没有我今天的工作岗位,也就不会有我今天的生活。我今天取得了一点成绩,应该尽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支持和报答母校。”
    甘肃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的卢海涛校友业务水平非常优秀,多年来一直担任院总工,2005年10月,又被任命为院长。他为母校多次指导硕士研究生答辩,评审科研项目,同时也一直关心母校的办学事业。1996年,他为母校捐款500元,支持建工系评估。后来又多次为本基金捐款,现已达2600元。
    现担任母校校长的李慧校友,在校内校友中带头为本基金捐款2000元,并且多次亲自出面,安排接待回母校访问的校友。在学校工作的杜永峰、吴永诚、栗宜民、蒋红英等几位校友担任基金会校内联络小组成员职责,负责和土木学院、学校财务处等各方密切合作,频繁沟通。考察选拔出的获奖者的技术业绩,协助监管基金的运营。高效地管理校友的每一笔捐款,即使是临时存款过程中的几角钱的利息,都能非常认真地及时交给土木学院的基金账户管理人员。使校友们的爱心捐款本金安全,并且尽可能能持续升值。到目前为止,花费的基金款全部用于获奖者的奖励经费。颁奖的开会、聚会活动、联络和基金日常管理等外围工作没有动用过基金的一分钱,而且本基金到目前为止所产生的六笔银行存款利息4578.73元都按时、超额地交给了土木学院的基金账户管理人员,滚入了本项基金的本金。杜永峰校友协助基金会董事长、秘书长起草基金会活动的章程、简报、年度评奖的有关文件等,做了大量工作。同时,杜永峰校友也以实际行动配合校友们的爱心之举,先后给基金捐款2090元,并且承担了基金会早期的几次工作会议经费和部分联络费用。吴永诚校友来学校工作的时间虽然比较晚,但他对建工七七级同学联谊会的活动也非常热心,被推选为联谊会第三任会长,并先后给建工七七基金捐款1500元。
    在基金会发起的时期,正赶上国家基本建设规模压缩,大多数校友们收入都不高,有些单位甚至连工资都不能按时领上。但校友们仍设法尽自己的力量为母校献上一份爱心。一两百元的捐款,虽然数量不大,但它们所包含的校友热爱母校的爱心却是同样珍贵。在外地工作的娄旭东、郭勤、卢黎红、葛平、何维、王骞等校友,在兰州工作的尚建忠、陆建锟、陈莹、金建民、张少东、潘望宇、朱延清、王登高、谢智敏、韩彦博等校友都是利用参加校庆或校友聚会等活动的机会把捐款转交给基金会的,韩玉文、张小玲校友是借路过兰州的机会把捐款交给金德保校友的,吴观旭、张一诚、张少东等其他校友是在得知基金募捐的消息后,亲自把捐款送到孙荣镐同学手中的。
    在兰州工作的郭栋校友目前已经离开人世。几前年,他身患严重的糖尿病,健康状况极差。尽管那时他的视力几乎完全丧失,他还是在夫人的陪同下,尽力参加建工七七级同学联谊会的一些活动。尽管他经常性的药费支出额相当大,但他仍坚持为本基金捐款200元。基金会的组织者含着眼泪接受这笔特殊的捐款。
    本项基金发起已经十年了,土木工程学院先后有十五位青年教师从中获益,得到了科研课题或教学研究项目的资助。本基金已经开始取得成果,有多个青年教师完成了电子教案制作,有的发表的论文在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或者在全国学术会议上获优秀论文奖,有的在国外参加短期合作研究,并发表高水平的论文。目前已经资助的青年教师和研究项目如下
    97年度
    秦遇成,建工系建筑学专业教师,男,获奖年龄34岁,讲师,授予97年度“建工七七奖励基金奖”,奖励课题经费1000元,“建工七七基金课题”立项课题名称:居住小区建筑规划中的可持续发展思路
    98年度
    1.党星海,建工系建筑施工与测量教研室教师,男,获奖年龄25岁,助教,授予98年度“建工七七奖励基金奖”, 奖励课题经费600元, “建工七七基金课题”立项名称:工程测量学课程电子教案研制;
    2.狄生奎,建工系建筑力学与结构教研室教师,男,获奖年龄27岁,讲师。授予98年度“建工七七奖励基金奖”, 奖励课题经费500元, “建工七七基金课题”立项名称:结构力学课程教学中结合实际工程的方式研究。
    99年度
    1.宋彧,建工系实验室高级技术人员,男,获奖年龄37岁,高级工程师,授予99年度“建工七七奖励基金奖”,奖励课题经费1000元,资助其参加全国第八届结构工程学术会议,宣读论文题目:预应力木梁强度设计及挠度方法计算(系列论文,2篇,获本届全国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
    2.戚欢月,建工系建筑学教研室主任,女,获奖年龄25岁,助教,授予99年度“建工七七奖励基金奖”, 奖励课题经费600元, “建工七七基金课题”立项名称:住宅小区智能化物业管理的应用;
    3.李春燕,建工系计算机室教师,女,获奖年龄24岁,助理工程师。授予99年度“建工七七奖励基金奖”, 奖励课题经费600元, “建工七七基金课题”立项名称:CAD数据共享技术在建筑工程软件中的应用。
    2000年度
    1、陈伟东,甘肃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副主任,男,助教,获奖年龄28岁,授予2000年度“建工七七奖励基金奖”, 奖励课题经费1000元,“建工七七基金课题”立项名称: “工业建筑新的手段和设计理论”。
    2、王文达,男,讲师,获奖年龄28岁,工学硕士,授予2000年度“建工七七奖励基金奖”, 奖励课题经费600元,“建工七七基金课题”立项名称:“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设计教学辅助系统”。
    3、方有珍,男,获奖年龄29岁,工学硕士,助教,授予2000年度“建工七七奖励基金奖”, 奖励课题经费600元,“建工七七基金课题”立项名称:“空间网格结构支座问题程序分析研究”。
    2001年度:
    1、张顺尧,男,获奖年龄25岁,助教,授予2001年度“建工七七奖励基金奖”,奖励课题经费1000元,“建工七七基金课题”立项名称:“高等学校改扩建规划中的新问题”;
    2、韩建平,男,获奖年龄31岁,硕士,讲师,授予2001年度“建工七七奖励基金奖”,奖励课题经费1000元,“建工七七基金课题”立项名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消能支撑的最优布置研究”。
    3、李萍,女,获奖年龄29岁,博士,副教授,授予2001年度“建工七七奖励基金奖”, 奖励课题经费650元, “建工七七基金课题”立项名称:“低温环境中路基稳定性分析研究”。
    2003年度:
    兰倩,女,生于1975年3月,97年6月毕业于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后留校任教,讲师。获2002年兰州理工大学中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三等奖,课题立项名称:“《建筑制图》多媒体课件制作”,奖励经费1000元。
    2004年度:
    1、党育,女,1976年1月,讲师,课题立项名称:“基于MATLAB的结构分析程序设计”,奖励经费1000元;
    2、王龙,男,1976年3月,讲师,课题立项名称:“结构动力测试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奖励经费1000元。
    2005年度:
    1、张贵文,女,1967年9月,副教授,课题立项名称:“湿陷性黄土地区房屋纠偏中地基土体刚度调节的理论与实践”,奖励经费1000元;
    2、项长生,男,1976年11月,讲师,课题立项名称:“结构动力响应测试与《结构动力学》课件制作”,奖励经费1000元。
    简要回顾建工七七基金的发展历程,有三点基本认识需要特别指出:
    第一,建工七七基金雪中送炭,优秀青年教师获益匪浅
    这项基金资助的都是土木学院青年教师中的优秀分子,他们当中大多数有相当好的理论研究能力,但缺乏资金支持,研究起步较为困难。建工七七基金为他们的业务成长发挥了雪中送炭的推动作用,使他们得以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较早起步。这些获奖者目前在业务成长速度及学术水平方面,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宋彧副教授是因超龄而经过基金会特批授予98年度建工七七基金奖的。当时,学校整体经费紧张,他多年都没有机会外出参加任何学术交流,当建工七七基金为他提供1000元的经费,让他赴昆明参加了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他非常认真地做了准备,一次会议上宣读了两篇论文,其中一篇获得了全国结构工程优秀学术论文奖。面对这一荣誉,他感慨万千,多次在学校内外说:“是建工七七级校友们的爱心捐助给我提供了机会,让我获得了信心”。随后的这些年里,宋彧老师的业务水平迅速提升。他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结构纠倾、结构检测加固等领域内做了深入的钻研,掌握了独特的技术,近几年他的横向课题业务相当火爆,他所领导的土木工程试验检测中心已经成长为土木学院近几年科研创收的第一“大户”。如今,每年进款三四十万元,对他的梯队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他不但自己出外学术交流已经比回家乡还频繁了,而且,他已经在开始自己资助学院的青年教师了。面对这样的成绩,宋彧同志经常说:“是建工七七基金推动我走上了学术研究的快车道。做人,我不能忘本”。
    王文达、韩建平、狄生奎、王龙等几位获奖者都先后成长为博士生,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相当好的研究成果。狄生奎、韩建平、王文达等几位获奖者都先后评上了副教授。狄生奎、韩建平、党星海等还都先后成长为学院领导。狄生奎同志白天忙于行政管理工作,需要利用节假日和晚上的时间学习业务,做研究工作。每天晚上都是在实验室值班人员关灯、锁门时才离开办公室。他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监测及温度应力控制,厚板筏式基础内力分析及健康监测等研究领域内取得了一定成绩,并且一到土木学院工作,就为把学院的科研成果推向社会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面对自己取得的成绩,狄生奎同志多次表示,非常感激建工七七基金的起步支持。
    党星海把GIS,GPS等技术同土木工程规划结合起来,在偏远山区学校的选址规划,复杂地形的区域场地规划,以及在公路、铁路网与管网规划中的GIS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进展,而且利用自己掌握的工程测量先进技术,开创了省内路网测绘及大型结构变形监测的技术服务及研究工作新局面。
    李萍是建工七七基金支持的第一位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校友们回校颁奖时见她当时只有者29岁,就已经成了副教授,一方面感叹她的年轻有为,一方面也为建工七七基金能支持一位博士感到自豪。
    由于院系机构调整,秦遇成、张顺尧、陈伟东、戚欢月等几位获奖者虽然目前都不在土木学院,但他们依然是目前所在学院的青年骨干。
    王文达、党星海获奖者分别在建工七七基金的两次颁奖大会上所做的发言,以及后来学院内在许多活动中的表态,能很好代表土木学院青年教师的心声:“建工七七级的学长们为我们树立了学习业务的典范,树立了关心母校、服务社会的典范,更为我们树立了做人的典范。我们得到的物质支持是有限的,但这个爱心活动传递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无限的!”
    第二,建工七七级校友们齐心献爱心的善举,得到了历届学校领导的肯定
    建工七七基金发起时,当时的学校校长洪毅教授正在中央党校学习,利用寒假回校的机会,专门安排为建工系七七级校友写了“致建工七七级校友的一封信”,刊登在学校校报上,并被七七级同学联谊会刊登在本届校友的通信录上。
    前任学校党委书记刘秀芝高工出席了建工七七基金2001年度颁奖大会。她代表学校领导讲话,介绍了学校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及近期的规划,并且饱含深情地肯定了建工七七级校友毕业20周年还一直惦记着母校,并为母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设立专项奖励基金的义举。她还表示,建工七七精神应该在全校得到推广。
    时任学校副校长的吴育才同志分管校庆活动的筹备工作。他当年亲自担任建工七七基金会的名誉董事长,就基金会章程,及有关宣传建工系七七级校友的一些具体政策做了专门批示,并多次公开表扬建工七七级同学联谊会工作做得好。
    王智平教授担任学校校长后,恰逢建工七七基金第二批青年教师获奖。王智平校长出席颁奖大会,并和基金董事会的领导共同为获奖者颁奖。担任学校党委书记后,王智平教授先后在建工七七级同学联谊会2004年度迎新春聚会和为索海青校友回母校的欢迎会上看望了建工七七级校友,并发表了充满深情的讲话,希望校友们“都能常回家(母校)看看”。在2004年学校召开的博士座谈会上,王智平书记的讲话中也把建工七七级校友捐资为母校设立基金的事例作为我校校友热爱母校的典型事例在会上作了介绍,并热情赞扬建工七七级校友的善举和基金运营的一些组织措施。
    袁占亭校长和王智平书记一起在建工七七级同学联谊会2004年度迎新春聚会看望建工七七级校友。他说:“建工七七级同学不但在事业上很有成就,目前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母校争了光;而且还特别关心支持母校的办学事业,很早就为母校捐资设立了青年教师奖励基金,土木工程学院的许多青年教师得到了这项基金的资助,对母校师资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的业务成长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副校长康龙教授2001年和刘秀芝书记一起出席了建工七七基金颁奖大会,多年后还一直赞扬建工七七级同学的爱心举动很有价值。此外,前任副校长张祯年、副校长陈彪、副书记高云等校领导也多次赞扬建工七七级校友对母校的牵挂。
    2006年,校党委黎志强副书记接到建工七七基金会秘书处呈报的建工七七基金简报等汇报材料后,连声称赞建工七七级同学的高尚情操,并说资助培养青年教师这件事办得很好。
    第三,建工七七基金搭建了本届校友和母校沟通的平台
    过去十年来,建工七七级校友们聚会和见面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关注建工七七基金,关注基金获奖者的成长。不但许多获奖的青年教师知道了建工七七级许多校友的名字,而且,许多校领导一见到建工七七级校友,不论他们来访目的是什么,大多都会首先谈论这一届校友所设立的建工七七基金。
    这个基金资助青年教师的模式,得到了土木学院的推广。学院支持青年教师大面积开展教学研究的学院教学研究基金就是仿照建工七七基金的方法开展的。
    这个基金也为其它年级的校友所羡慕,他们也希望效法建工七七基金的做法,加入为母校做出长效贡献的行列,建立自己的基金。
 
上一篇:双新基金